聚焦
-
西藏青年:我愿深潜在这巨大的文化“宝库”中
7月的西藏凉爽舒适,进入夏季,雪域高原迎来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五湖四海的游客纷纷来到这里避暑。人潮如织的八廓街热闹非凡,不少游客换上藏装留下与这片土地的合照。
-
云南磷资源高效利用难题,被这个团队攻克了!
在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的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实验室里,41岁的高级工程师刘润哲和团队其他同事一起,反复做着有关磷矿资源利用方面的各种实验。清晨八点多投入工作,直到夜色深沉才结束,这样的工作节奏,他们保持了十余年。
-
“小黑陶”何以成富民兴村“大产业”
33岁那年,是继续在外面做生意,还是返乡创业、带动家乡黑陶产业发展?这个问题曾让藏族黑陶产业的致富带头人拉茸批初很纠结。在老家村干部的劝说下,他下定决心,回村发展黑陶产业,带领村民走上致富增收道路,为老家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他们用科技化林海为“绿色银行”
坐落于广西左江之畔的广西国有东门林场,像王建忠一样的林业科技工作者每天清晨的“必修课”就是到苗圃查看苗木长势,记录苗木的每一次新生和变化。
-
武媛媛:做照亮乡村教育的一束光
2014年,24岁的武媛媛从陇东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毕业,她择业的心仪岗位都与服务基层相关。“我来自农村,熟悉那里的环境,一心就想着去基层。”武媛媛说。同年,她通过“三支一扶”计划回到家乡静宁县的深沟乡中心小学,负责英语教学和住校生管理工作。
-
在葡萄园,年轻酿酒师为“紫色名片”添彩
盛夏的宁夏贺兰山东麓,绵延成片的葡萄园绿意盎然。依托得天独厚的风土条件,宁夏用40余年不懈耕耘将葡萄酒产业打造成独具特色的“紫色名片”。寻味而来的一张张年轻面孔,正用坚守与创新,为其注入新活力。
-
西安交大刘跃文:扎根西部深耕教学科研 服务社会治理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刘跃文,不断践行“西迁精神”,扎根西部,深耕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治理,在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同时,推出一大批卓有成效的社会智能治理大数据,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
-
“悬崖造林队”:在黄河生态脆弱区种下万亩绿荫
“悬崖造林队”成立于2012年,当时听说宜川县要攻克悬崖造林难题,原有的造林队队长王永红主动请缨。“从2004年开始,我们持续在宜川北部旱塬上种树,眼看黄河边的山都绿了,只有悬崖上还光秃秃的,很刺眼。”王永红说,作为宜川人,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能让悬崖绿起来,让家乡更美一点,再困难也要干。
-
大漠深处三代人的绿色守望
“我们团队基本都是‘90后’,7个骨干的祖辈、父辈也都是治沙人。让家乡变得更美好,是我们的愿望,也是责任。”石健阳说。
-
哈师大研支团:愿做阿勒泰教育星河中的璀璨之光
位于祖国西北的阿勒泰市和东北的哈尔滨市相隔4000余公里。得益于研究生支教团这项政策,每年都有无数青年跨越山海,从东北奔赴阿勒泰地区支教。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便是其中之一。去年8月,新一批研支团成员抵达新疆阿勒泰地区第一高级中学,开始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
全力跑好“第一棒”——他们以青春守护这条国际物流大通道
这趟从重庆兴隆场车站出发的列车将在秀山交接,由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司机接力完成国内段运输,再借助铁海联运经钦州港出海至东南亚国家。列车车厢里,装载着汽车、电子产品、化工原料等“西部造”货物。
-
从课堂到草原 以青春之笔书写教育新篇
察尔森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过去因为实验设备有限,学生们多是通过课本了解科学的奥妙。去年,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科右前旗分团的科学老师郭中一来到这所学校,开始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科学教具,带领学生们通过实验走近科学。
-
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组团式”教育帮扶点亮更多梦想
夏至时节,走进位于川西北高原的阿坝县中学,格桑花迎风摇曳。操场上,少年们尽情挥洒汗水;美术教室里,老师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的素描技法;舞蹈房内,学生们随着音乐练习基本功……在教育帮扶团队的努力下,创新实施的“出彩教育”办学理念落地生根,给这所学校带来生机与活力。
-
从荒滩到绿洲:在雅鲁藏布江畔,他们种下万亩核桃林
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加查县扎西定岗村蜿蜒的山路上,长江大学西藏高原核桃产业研究所刘利平博士穿着迷彩外套、牛仔裤,麻利地从上衣上取下标签,细心贴在刚嫁接的核桃树枝上。
-
谈海玉:医者仁心润羌塘
“很庆幸能见证并融入地方发展。年轻人就应该到基层,特别是艰苦的地方锻炼,只要能发挥价值,哪里都是舞台!”谈海玉说。
-
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王寿波:扎根基层织就“破茧”人生
作为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重庆市綦江区中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寿波常会被问到这个问题。面对新来的志愿者,他总会想起当初同样迷茫的自己。
-
在西部,有一群“追光”的青年科学家
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服务国家防灾减灾和地方生态环境修复;探索前沿科学技术,推动高质量发展;迎难而上,矢志攻克世界性难题……有这样一群“追光”的青年科学家,他们扎根西部,用实际行动贡献力量。
-
贵州:找矿人探寻地底沉睡的“宝藏”
有着“中国铝土矿之乡”之称的贵州省清镇市,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铝产品原材料基地。2023年度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以来,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一总队在清镇探获的铝土矿资源量超过全省新增铝土矿资源量一半以上,其中,在清镇市汪家寨地区取得黔中地区铝土矿找矿近30年来的重大突破。
-
30多年接力,他们用“生态之眼”揭示青藏高原的秘密
这里条件艰苦,三伏天会降雪,一下午能晒爆皮;这里生态富饶,是生物多样性特色十分鲜明的罕见草场,也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在青藏高原东部的甘南草原,30多年来,兰州大学一代代师生扎根于此,用“生态之眼”揭示青藏高原的秘密。
-
新华视点丨到西部去 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95后”姑娘赵嘉楠,现任太原地铁二号线南中环站值班站长。扎根地铁服务一线五年来,她从基层岗位一步步成长为服务标兵、岗位能手。
-
“95后”乡镇干部宋思源:扎根农村学“算账”
“95后”乡镇干部宋思源扎根新疆克拉玛依小拐乡六年,以“算账”为法宝。从投入成本到产业布局,他始终“精打细算”,兼顾短期收益与长远发展,带动村民们增产增收。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祖国西部,宋思源用实际行动践行他的青春梦想。
-
青春舞动非遗梦——重庆铜梁龙舞创新发展见闻
龙舞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舞龙人的坚守与传承。重庆市铜梁区文化旅游委主任严勇表示,近年来当地深挖龙文化内涵,出台关于龙舞传承发展的系列政策,持续擦亮这一国家级非遗名片。目前,全区100多所中小学建有舞龙队、开起龙舞特色课堂,6万余名学生在校就有了舞龙经历。
-
20多年青春接力——这群年轻人在荒漠构筑“绿色长城”
早在4月底草刚绿时,26岁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博士生农皓钧就来到这里,开始又一次长达半年的野外科研观测。作为学院荒漠土壤动物研究方向唯一的学生,他的科研日常是——抓虫子。
-
在四川为种质资源“安家”
作为全国首个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库,自2024年10月正式运行以来,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承载着守护农业 “芯片”的重要使命。
-
陈玥瑚:投身西部乡村振兴事业的“鱼”硕士
陈玥瑚是西南大学2022级渔业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她从本科起就一直学习水产养殖相关专业,2019年12月,陈玥瑚与同学们组建“大智若渔”团队,开启智慧渔业发展方面的专项研究,并投入到乡村水产养殖的实践中。团队目前已经与2家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推动渔业增产、渔民增收,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
“95后”藏族青年创业记:把家乡特产带出大山
2019年从青海大学毕业后,为了回馈故土,代青永措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青海玉树,开启了创业之路。从年收入不足10万元,到如今900多万元,越来越多的家乡特产被带出大山,奔向更广阔的市场。当青春邂逅草原,代青永措正在三江源头书写着新时代的牧歌,让故乡被世界看见。
-
防沙治沙“新青年” 大漠深处“绘绿洲”
立夏时节,在乌兰布和沙漠深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三北治沙青年突击队的成员们,身着浅绿色的马甲,挥动着手中的铁锹,在风沙中栽种梭梭、沙棘等治沙植物。不远处,一排排嫩绿色的幼苗与鲜艳的队旗交相辉映。
-
他用青春浇灌童年
那曲,在藏语中意为“黑河”。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地处西藏北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2014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土旦格桑来到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决心奉献自己的青春帮助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时至今日,一批又一批孩子走出特教学校,迈向崭新的人生。他说,是学生们成就了他,这让他倍感幸福。
-
创业7年,她致力于“给孩子们更好的童年”
曾经,贡觉卓玛在北京是一名新闻工作者,2019年底,她辞去稳定的工作,回到家乡西藏开启创业之旅。她说,作为一名记者,我总是在记录别人的故事,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为家乡做点实事。于是她回到西藏创立“诺诺教育”,希望给西藏的孩子们一个更好的童年。
-
耿嘉庆:披荆斩棘的“90后”路桥人
在广西南宁市的一处项目施工现场,技术负责人耿嘉庆每天紧盯施工进度,落实设计要求,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难题,确保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六年前,广西路建工程集团有限公司“90后”青年技术骨干耿嘉庆大学毕业后,来到广西投身高速公路建设和大型桥梁建设,从一名筑路新兵快速成长为交通工程科研人才,参与解决了许多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
跨越4500公里,22岁的她成为孩子们的“妈妈”
那曲地处西藏北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2016年,22岁的周雪大学毕业,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从辽宁来到那曲,在那曲市儿童福利院一干就是9年,当地孩子们亲切地称呼她“妈妈”。
-
对口支援“传帮带” 甘肃高教振兴快
近年来,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先后选派近10位教师挂职兰州交通大学相关学院和部门负责人,通过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共建重点实验室等措施,全方位帮助提升兰州交通大学的科研水平。
-
从“象牙白塔”到“西部热土”——西部计划志愿者画像
青春,应该在哪里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这青春的命题,引一代代青年上下求索。其中,有那么一批人,用热血战胜困难,用奉献传递希望,用岁月书写无悔。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近西部计划志愿者,倾听他们的答案。
-
穿得粉、治得准!这个“95后”女兽医真牛
一个“95后”女生,常常以一身干净的“粉色”出现在脏污的牛圈羊棚里,给牛羊打针接产、火疗放水、修蹄取铁……改变人们对兽医职业的刻板印象。
-
“被需要”是她留在大漠的理由
25年前,22岁的侯朝茹坐了5天4夜的绿皮火车,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且末支教。干燥的空气、流血的鼻子、皱巴巴的纸团,还有一双双稚嫩的眼睛,成为她初入讲台最深刻的记忆。她说:“其实那时候我们也是没长大的孩子,但正是‘被需要’,让我选择留下。”
-
“90后”女村支书履职记:从“破防”到“破圈”
2020年,26岁的张玮来到曾有“苦甲天下”之称的宁夏西海固,成为彭阳县杨坪村首个大学生村支书。当地不仅条件艰苦,村民们对这位“外地女娃”也心存质疑,张玮在一次次碰壁中“破防”。然而,她最终凭着真诚和实干,在田间地头、牛棚鸡舍,刮起了一场“青春风暴”,从一个“外来人”成了百姓心中的“自家人”,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幸福路。
-
在彩云之南书写支教故事
云南省镇康县第一中学地处中缅边境,优质教育资源相当匮乏。2013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与镇康县签订定点帮扶合作协议。迄今为止,已有71名研究生志愿者不远千里来到镇康从事支教志愿服务,承担高中数学、英语、政治、物理等十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以青春为笔,在边疆书写教育芳华。
-
青春坐标系:扎根广袤西部成长成才
为鼓励更多学子投身西部建设,北京、内蒙古、广东、山东等地相关部门及高校加大宣传力度,出台政策激励,优化服务保障,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建功立业。青年学子的选择与行动,为西部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描绘了美好前景。从热衷“东南飞”,到选择“西北栖”,青年学子的去向变动,源于政策引导,彰显家国情怀。
-
戏曲“活化石”在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三弦骤急,鼓点铿锵,舞台上青年演员关亚玲甩着水袖旋身跃起,衣袂翻飞间将现代舞蹈与戏曲旋子完美融合。台下掌声雷动,有位老人感慨道:“这娃的表演既有老戏的魂,又有新潮的劲儿。”
-
蔡守文:让青春在基层就业服务中绽放光彩
33岁的蔡守文是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就业服务局工作人员,2016年9月,他从青海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通过“三支一扶”计划来到贵德县就业服务局工作。谈及当初的就业选择,这个在贵德土生土长的小伙说:“家乡培养了我,我就该把知识用在家乡最需要的地方。”
-
多杰扬本:深耕文化领域 以书屋点亮服务群众之光
35岁的多杰扬本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尔盖镇社区书记,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镇文化综合服务站站长。2013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草原牧民感受知识的重要性。
-
叶滔:让小菌菇开出奋斗的青春之花
在广西贵港市港北区的广西汇菇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整齐排列的工厂化培育菌罐好似一排排哨兵,在可调节灯光的照射下茁壮成长。
-
从“大棚新娘”到“花椒镇长” 她在西部乡村书写别样青春答卷
“父母常说土地里挖不出金娃娃,但我相信土地是不会辜负你的,它总会给你想要的答案。”这是37岁的重庆市荣昌区铜鼓镇副镇长杨媚面对镜头时深情流露的一句话。
-
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春暖花开,正值春招关键期,多地高校纷纷举办招聘会等活动,开展“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聚力拓岗优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海拔4500米绽放的“青春之花”
那曲,藏语意为“黑河”,地处西藏北部,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2016年,22岁的周雪大学毕业,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从辽宁本溪来到那曲,从此扎根;2023年,云南彝族女孩张晶晶也来到这座中国海拔最高的地级市,在这里追逐青春梦想。
-
以梦为马越天山——青年支援边疆建功故事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塔县,2024年,45名志愿者通过西部计划来到这里,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
-
安顺“兵支书”乡村振兴“战场”建新功
谁能想到,这个八年前还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匮乏的小山村,如今,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突破100万元。平元村这些年的变化,平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肖正强都记得十分清楚。他既是村子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
从海外名校到秦岭脚下 这位教授用11年诠释科技报国的初心
在陕西西安,有这样一位青年科学家,他16岁走出国门辗转求学,27岁扎根西部深耕科研,用所学专业连接起基础研究与民生需求,用师者之心在西部大地播撒星火。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高健智,用科研成果助力西部发展、以师者情怀培育创新英才。
-
阳光下最好的青春——大学生西部支教故事
自1999年开始,200多所高校,34000多名志愿者跨越山海去乡村支教,用知识播种希望。近日,新华社记者在新疆调研,邂逅了多位在基层支教的“00后”西部计划志愿者,并记录下他们的青春接力故事。
-
徐灿:愿像一棵白杨矗立在大漠边疆
三月的风掠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在皮山县的沟壑间蘸了一笔春色。在这片干旱少雨的土地上,桃树与风沙博弈,而把青春投入戈壁的安徽青年徐灿,已在此守望了三度花开花落。
-
从“扶智”到“铸魂”——援青教师扎根雪域高原
作为一所西部高校,青海大学不仅成功蝉联四届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一等奖,还获得该赛事2025年总决赛举办权。“这是对青海计算机人才培养的认可和激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长聘教授、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院院长翟季冬说,从“扶智”到“铸魂”,青海大学的发展正是教育对口支援的一个缩影。
-
打响“边城”乡村电商品牌的返乡创业青年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隘口镇,近段时间电商取得首季开门红,农产品网销火热。2017年底,隘口镇开始大力发展电商产业。“90后”孙永盛当时正在广州打工,由于看好电商产业的发展前景,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和两个年轻人组建了创业团队。
-
朱松柏:投身深地领域,以创新技术护卫能源安全
初到塔里木,朱松柏就被“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标语牌感动。当书本的描述变成碑刻的内容,当黑白照片变成鲜活的故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了坚实的注脚。
-
安玉玲:武陵深处筑堡垒
近日,在武陵山区腹地的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黑水镇,党建办主任安玉玲组织龙堡社区张勇等农机能手,用无人机给邻近几个村子的油菜喷洒农药
-
次尔杜吉:回乡守护“西电东送”大动脉的藏家小伙
次尔杜吉,藏族,1997年出生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一个小山村内。这里曾是中国最后的无电人口聚居地之一。他努力学习,是第一个走出村的“211”大学生。2021年7月本科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大凉山,建设家乡。在国网四川直流中心,他参与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布拖换流站的建设。2023年6月,换流站全面投运后,他长期驻扎在站上做设备维护检修工作。
-
昔日西部计划志愿者带出乡村振兴“青年军”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20年前,听到这句话的2003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周世前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此后,周世前在这个武陵山间的少数民族县扎下根。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奋战乡村振兴,如今周世前身边又已聚集起一群怀着和他当年相似梦想的年轻人,他们正和周世前一起谋划着隘口镇的特色产业选育、乡村高品质生活宜居示范地打造。
-
从“环境痛点”到“生态亮点” 西部生态“加减法”咋运算?
青年科学家、护林员等扎根西部,将知识、心血与汗水倾注在草原上、深山里、峡谷间,为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奉献青春之力。
-
西部能源“奔涌”背后,清洁能源基地如何“火力全开”?
从四川“千河之省”的水电动脉叠浪成电、到甘肃“陆上三峡”的风电集群驭风为能、再到贵州“山地光伏”的集约开发聚光生金……我国西部地区依托天然禀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通过流域基地化开发、多能互补、科学规划,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澎湃动能。
-
大山深处育梦人
滇南三月,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第四中学的黄风铃花开得正灿烂,初二(4)班的教室里,地理教师李微楠带着学生们学习南方地区的特点。从饮食习惯引入,到分界线介绍,再拓展到人口数据情况,李微楠一一发问,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这位本科学法语、硕士读新闻的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在上海求学七年后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2017年夏天,他攥着支教录取通知书,登上了开往云南临沧的大巴。
-
追梦逐光,她为雪域高原的孩子送去温暖的关怀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闻学院)大四学生卓玛吉来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大学期间,卓玛吉和小伙伴们一起创办了“九瓣格桑”公益团队,面向家乡及周边地区发起爱心支教,为中小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爱心助学等公益活动。
-
从空心村到网红艺术村——一个大学生村官的乡村坚守
将军村是重庆璧山区的一个网红艺术村,村落与四川美术学院联合打造的艺术乡建项目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游客。35岁的杨顺,2013年从重庆中心城区一家医药公司跨界考上璧山大学生村官,投身将军村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
-
全国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张莉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云南省丽江市第二中学校长张莉娟,是全国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2003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她来到丽江市宁蒗县支教,两年后留在了当地。20多年来,“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青春誓言,始终激励着她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基层教育事业默默奉献。
-
搭乘基层服务“专列”,更多青年助力西部高质量发展
青年的命运始终与时代相连、与祖国共振。如今,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广大青年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用青春的力量为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